首先,很久没有进电影院看国产片。感觉熟人共同观影缺少一种为影像而相遇的纯粹性,包场是一种特别的感受。看这部影片也是为了回应现实,问题就在于是否这部影片真的能够给人带来所谓的疗愈?先说剪辑的蒙太奇。技术上,特写镜头的运用有少出不太自然,无伤大雅;影像上,节奏的变速和强调过于传统,给人一种毫无挑战性的感觉;剧本上,更是传统得不得了,一个特殊化的情景,行进中操作着人的情绪,属于李焕英一类——前半段还好,后半段明显出现人物逻辑和叙述节奏的问题,感觉跟导演的功力有关系。有些浪漫的剧情,加上音画的同步,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共情。整个影片透露着某种单一叙述的弊病,很难不让人怀疑这部电影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某种改变和疗愈,因为这试图将某种情绪浪漫化,而不是使人面对和引发思考。这种对死亡的浪漫凝视真的能给人什么长进和提升吗?我持保留态度。影后的小讨论中有一个视角,或一定程度或推动了某种关注,如对收养法的质疑,如我不是药神。但这种质疑无疑过于浪漫温和——是不是所有的变革都必须是缓慢的,要谨慎地煽动,还得加上大量的的流量和关注,才能够被引起重视。那这样影像的语言也太孱弱了。但是总体而言,影片是经不起审慎的推敲,更别提深刻的内涵。国产电影如何能够超越李焕英式的煽情,而在观者心中留下超越观影时长的娱乐性影响,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ps:男主侧颜有点梁朝伟